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诚信双盈配资,竟然有一位曾是炊事员的普通人,凭借记忆中的一丝细节,成为我军攻破越南“鬼屯炮台”的关键人物!
回到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,当时我军的两大主力团在鬼屯炮台前与敌军激烈对抗。整整三天的死拼,战士们疲惫不堪,连一丝突破的希望都看不见。伤员源源不断被送到后方,战场上的气氛几乎凝固了。在这样的困境下,一个穿着破旧工服的中年男子悄然出现在医院门口,背着手对着站着的士兵说:“让我来!”
那么,这位普通人究竟是谁?他又是如何成为这场战斗的转折点?
展开剩余84%1979年2月,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拉开帷幕。全国上下严阵以待,数十万将士摩拳擦掌,准备在这场捍卫国家尊严的战争中决一死战。战役的排兵布阵非常精密,战线被分为东西两路。西线由杨得志将军率领,任务是扫荡越南老街附近的敌军。而东线的战略更为关键,由许世友将军亲自指挥,目标直指越南北部重镇——谅山。
谅山不仅是越南北方的交通枢纽,而且在战略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。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,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。而我军进攻的唯一通道,就是经过同登镇。换句话说,若能拿下同登,就能打开通往谅山的大门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,许世友调集了两个精锐的主力团,誓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同登,直接攻入谅山。
然而,现实并不如人所愿。同登镇外的“鬼屯山”成了横亘在我军面前的巨大障碍。因为在这座山上,坐落着著名的“鬼屯炮台”。这座炮台的防御工事堪称完美,三层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堡垒,内外层用夯土加固,防爆性能极强。而且,炮台的位置极其隐蔽,背靠天然石山,通风口、补给道等都巧妙地隐藏在岩缝中,极难发现。越南军方对此地的战略价值深谙于心,将其“百战百胜”的飞虎团驻守其中。
起初,我军几乎动用了所有力量,却依旧未能攻破这座钢铁堡垒。每一张地图都翻烂了,每一份山形图也被反复研究,却始终找不到突破的办法。
这时,前线指挥部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:一个曾在“鬼屯”山上做过苦力的普通炊事员——何国安,主动要求出山参战。何国安,广西宁明人,当时在一家火力发电厂做炊事员。伤员从他口中知道了“鬼屯炮台”的防守情况。沉默片刻后,何国安说道:“我小时候在那山上干过活。”原来,他年仅十岁时,就被法军抓去做苦力,在“鬼屯”山上搬石头、背水泥,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他对这里的一切都记忆深刻。
他清晰地记得,自己曾被法军的工兵官用皮鞭赶着搬运混凝土板,甚至有一次因犯错被罚在寒冷的山洞口站了一整夜。那一夜,寒风刺骨,但他却听到了炮台内的细微声音,记住了通风口的方位、风的流向。这一记忆,埋藏在他心底多年,直到今天,才成了突破敌军防线的钥匙。
何国安没有迟疑,穿上蓝色工服,带着坚定的眼神,来到前线指挥部,向指挥员详细讲述了炮台的结构和通风口的位置。夜幕降临时,他换上了军绿色作战服,肩挂突击包,带领着精挑细选的五名战士,悄然向鬼屯炮台发起了夜间进攻。
他们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,何国安紧张地回想着年少时的记忆,每一步都小心翼翼。他仔细观察脚下的土质,甚至蹲下来感受地面微弱的气流。这一切都表明,他正逐渐接近通风口的位置。终于,何国安发现了一个温度异常的石块,直觉告诉他,这就是敌人炮台的通风口。
然而,事情并未如此顺利。就在他们接近通风口时,敌军的伏兵突如其来,激烈的枪战立刻爆发。一个战士不幸中弹,鲜血迅速染红了迷彩服。尽管战况紧张,何国安依然冷静指挥,将伤员成功撤离,并继续带领队伍前进。
终于,他们来到了那块被遗忘的岩壁后,何国安确认这里就是自己记忆中的通风口。几名战士迅速展开行动,准备破拆金属网栅,然而,突然间敌军的机枪扫射声打破了寂静,紧接着一阵越语的喊叫声传来,敌军显然发现了他们的行动。经过几分钟的激烈交火,我方成功击退了敌军的反击,继续推进。
当金属栅栏被成功破开后,眼前的黑洞终于显现出来。几名战士迅速布置好火焰喷射器,准备点燃敌人的内部通道。随着“点火”命令的下达,熊熊烈焰迅速吞噬了整个通风口,爆炸声随之响起。鬼屯炮台的核心被一举摧毁,整个炮台的火药库在猛烈的爆炸中引发了连锁反应,浓烟四起,火光冲天。
与此同时,我军外围部队趁机发起总攻,炮火如雷贯耳,成千上万的士兵向鬼屯炮台发起冲锋。战斗最终以我军全面胜利告终,鬼屯炮台被彻底攻破。战后,何国安也首次在军报中被提起,荣获“支前模范”荣誉称号。
而在这场胜利背后,何国安深知,这份荣誉并非他一人的功劳。正是那些在战斗中倒下的战友们,用生命和鲜血铺开了这条胜利之路。他,曾是一个普通的炊事员,却因为战争需要,成了那场改变命运的关键人物。
鬼屯炮台的崩塌,不仅是我军的胜利,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传奇。何国安的双手或许习惯了锅铲和米袋,但正是这双手,撕开了敌军坚不可摧的防线,为国家赢得了尊严与荣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