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8日,美国“Military Watch”网站引用了歼-35量产型的相关资料,指出这款隐身战斗机的服役,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步入隐身时代,成为西太对抗的核心力量。从此盈通策略,F-35的日子将变得不再那么轻松。
歼-35量产成现实,战斗力突显
根据文章分析,歼-35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出色的性价比。歼-35的大部分技术来源于歼-20,这意味着它的研发成本远低于其他同类五代机。回想上世纪90年代,苏联的苏-27和苏-30售价比F-15低了近一半。除去卢布贬值和外汇紧张的因素,俄罗斯并没有将研发成本纳入定价,而是凭借制造成本设定了价格。对歼-35来说,它站在歼-20的“肩膀”上,既减少了试飞的风险,也让它在经济上占据了先天的优势。这与国内希望歼-35快速量产、扩大五代机装备规模的目标不谋而合。
展开剩余76%歼-35与歼-20技术延续,研发成本更低
作为比歼-20晚七年服役的战斗机盈通策略,歼-35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特殊的生存压力。尤其是歼-50的试飞进展迅速,预计在2030年就能服役。考虑到它仅有五年的量产周期,时间上的紧迫性可想而知。事实上,这种局面也与中航工业前几年研发投入较为薄弱有关。不同于美国的多家公司分工合作,中国的歼-20研发过程中获得了来自北方的巨大支持,当然,歼-35得到了更多资源的支持。然而,在歼-20开始小规模量产之后,歼-35才被正式立项。从2021年10月首飞到如今不到四年的时间,歼-35已经创下了五代机最快试飞的纪录,尽管如此,它仍然无法弥补与歼-20之间的时间差。
歼-35面临未来更大挑战,升级潜力待挖
目前,中国正在加速研发六代机,预计与歼-20的发展进度相匹配。从近期曝光的歼-20S来看,预计量产将在2030年前后完成,这时歼-36也将成熟,两者交接将非常顺利。中航工业在手中的资源丰富,显然不希望再出现两款六代机研发间隔多年的问题。因此,歼-50几乎与歼-36同步发展,预计2030年左右一起服役。届时,歼-35虽然依旧拥有一定的升级潜力,但海军和空军可能不再继续采购。正如“Military Watch”网站所说:“歼-35很快将会被歼-50取代。”
歼-35的未来:效仿F-16模式发展
考虑到中航工业为歼-35量产准备的设施和其优秀的气动布局,似乎有些浪费。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效仿美国F-16的生产模式。虽然美国空军早已停止采购F-16,但生产线依旧在继续运作。洛克希德·马丁甚至在近几年将F-16V的产线转移,只因为有大量的订单,利润巨大。因此,未来可以考虑将歼-35的生产转向出口,类似F-16的方式,在歼-50量产后,专供出口。
歼-35出口前景:步伐稳健,但市场挑战仍大
尽管如此,歼-35的出口也并非一蹴而就。2025年才开始量产的歼-35,面临着后续发展上的挑战,但与F-35独霸全球的时代机遇相比,它的造价低廉、技术逐步成熟、以及2030年技术管制放开的优势,成为了它迈向国产战斗机出口巅峰的重要基石。
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,中国就开始出口歼-7,后来又推出了歼-10CE和“枭龙”,但始终未能进入战斗机市场的主流。除了国内因素外,政治干扰和战斗机性能不佳等也是原因之一。歼-35的出现虽然略晚,但凭借其低廉的造价和卓越的性价比,再加上未来可能获得的技术突破,注定成为国产战斗机出口的重要力量。
未来的出口格局:歼-35专供出口,歼-50稳步崛起
到2030年,歼-50、歼-36的量产预计已经实现,届时歼-35的主要任务可能转向出口。此时,全球装备五代机的国家依然少数,甚至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巴基斯坦都尚未获得歼-35。因此,提前出口歼-50反而可能浪费了中国的战略优势。更为合理的情况是,2030年以后,歼-36和歼-50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力,歼-35则专供出口,直到适合出口六代机的时机到来。
战斗机发展史:从歼-10到歼-35
从歼-7开始,中国的战斗机出口虽然迈出了第一步,但始终未能跻身主流市场。歼-35的出现,将使得中国战斗机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。通过优化生产线和增加外部订单,中国或许能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国产战斗机的出口突破盈通策略,迎来崭新的市场机遇。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